《四气调神大论》是《黄帝内经》的第二篇文章。
•春天怎么养生
•夏天怎么养长
•秋天怎么养收
•冬天怎么养藏
顺应四时为养生第一条。是四气而不是四季。调的是神。气:五日谓之候,三候谓之气。
候:是物候,是树木等事物的表现。事物五天会出现一个变化。三候十五天,天地自然之气就会出现一次转换。
养生要能跟上气的变化,比如春天气都生发起来了,你还没生发起来,这样你就会得病。如果到秋天都开始收敛了,你还没开始收敛,你跟不上这气,你也会得病。这也是天人合一概念的一个表现。
古代时讲气,不是指呼吸之气,更多指节气,即二十四节气。一年四季,一季有6个节气。在春夏秋冬四季里,气是不断地在发生变化,人的情志要跟上这个变化,就能养生。生长收藏都是四季里气的表现。
现在人都住楼房,用古代的话就是都接不了地气。古代居住的最佳风水是四合院,东南西北生发生长收敛收藏全有,门朝南开,门主散,出入之所。东边的房子主生发,孩子们住;老人住西边,壮年住正房,他要养老,养少。这样全都有才吉祥。
春天怎么养生
•春三月,此为发陈,天地俱生,万物以荣。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,披发缓形,以使志生。生而勿杀,予而勿夺,赏而勿罚,此春气之应,养生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肝,夏为寒变,奉长者少。
“春三月”,春天的生发之机,是一点点起来的,是分步骤的。“此为发陈”,陈就是陈旧,是从冬这起来的。靠冬天积聚的力量来生发。春天的毛病是冬天作下的。发的是积聚在冬天的东西。非典中很少有老人和孩子,基本是青壮年。老人和孩子比较注重养生,按时睡觉。
“天地俱生”,天为阳,地为阴,阴阳都开始生发,也就是子时,一阳,二阳,三阳这样生起来。“万物以荣”,万物都开始来发育生长。如何养生,列举三个例子。
一个是“夜卧早起”,晚睡早起,晚不过子时,随太阳起来了。“广步于庭”,步,在古代是慢慢走的意思。慢慢走,走很远。
一个是“披发缓形,”,披发,什么时候披发,外出时就要扎头了,就是不要约束生机,生发,披头散发都是在家里最随便的时候,这是告诉你应该放松心情;缓形,放松腰带穿宽松的衣服。也意味着放松心情。别约束生发之机。所以这叫四气调神,神最重要。“以使志生”志是肾经,肾的神。使肾精能够一点点生起来。
还有一个是“生而勿杀”,此时只怀一个欣欣向荣的心思,不要起一点杀心。春天不能起杀心,春天折一枝花,秋天少收一个果。此时如压抑自己,你就会得病,要愉悦。这叫“生而勿杀,予而勿夺”。只给予他,不要掠夺他,不要压抑万物和自己。“赏而勿罚”,奖赏他,不要惩罚他。不要惩罚这个生机。让他好好的生发。
“此春气之应,养生之道也”,对应春气的反应,这是养生的道,规律。“逆之则伤肝”,违背养生之道,就会损害肝气的生发之机。发生的伤害春天可能看不出来,“夏为寒变”,到夏天才能看出结果,出现问题。如腹泻、心脏都会出问题。在五行里,木生火,如果春天木没有生发好,夏天火就不旺,火又对应人的心,所以人的心气也就不旺。“奉长者少”,奉,就是两个手捧着东西给对方。春天没养好,给夏天可供生长的东西就太少了。
这里没有讲吃,我就把这里补充一下。关于饮食
黄帝内经分两本,《素问》上,《灵枢》下。
•1.食物为什么最重要?
•“毒药攻邪,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,气味和而服之,以补益精气”
•《素问•藏气法时论》
“药补不如食补”,古代的药都叫做毒,毒字就是草生得特别浓密。“是药三分毒”,这个毒指的是偏性,食物和药相比,用其平和之气。
中药的采摘时间很重要,偏性就是用它的气,什么阶段踩的药它的气是最足的。菊花茶是秋天和冬天生长的花,是金、水二气,补肺和肾。它败火,败的是肺火和肾水的火。就是长疙瘩的那个火。所以它采摘的时间特别重要。大拨种植的药,不按节气采摘,药效就会有问题。
药是用来赈灾的,不能天天吃,救急不救贫,当有了病,即出现了阴阳偏盛的问题,药临时来帮一把。
食物是天天可以吃的,人体可以吸收的。身体要健康,一定天天要吃饭,健康是一个积精累气的过程。气、精要一点点攒起来,才可以补益身体。人体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,奇经八脉都是藏元气的地方。所有中药书中都一句话,叫做没有一个药入奇经八脉,没有一个药可以补元气。
只有食物可以补益元气。五谷为养,谷指的是粮食,大豆、小豆、小米、米和面五种,这是养生最好的食物。高级医师应该是食医。
春天,养生食物应该注重粮食,因为春天并不产生新的粮食,主要粮食是头一年的种子,而种子都是讲究生发之机的。
夏天,古代在《周礼天官》第十章提到,应该吃羹剂。因为夏天阳气全都伏若在外,五脏里最为空虚,任何渍盐的、味道比较重的东西,脾胃难以消化。哪怕吃肉,都要切成很碎的末来吃,煮成羹来吃。
秋天,古代比较注重酱剂。酱都是发酵的东西,它可以有利于食物的消化。可以吃一些厚重的东西。
冬天,注重饮剂。比如淡酒,一方面可以通经脉;另一方面可以驱寒取暖。中国古代的酒类似现在的醪糟,都是粮食发酵而成的,很淡的。但在古代就算很烈的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