升结肠息肉问题大吗

zhang2

我们知道大部分的息肉都是由炎症引起的,而我们对于息肉的态度大相径庭。有些人非常害怕它会影响消化、甚至以后发生病变转变成肿瘤或者癌症,毕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。而又一部分人则认为,息肉不过是炎症引起的小问题。随着炎症的消退心柔也会消失,那么谁的观点是对的呢?关于升结肠息肉我们又认识多少呢?让我们来看看升结肠息肉的相关知识。以及今天的问题:升结肠息肉问题大吗?

升结肠息肉问题大吗?

1.结肠息肉是结肠粘膜面上隆起的赘生物的统称,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。临床上习惯称为结肠息肉。多发生于乙状结肠和直肠,可单个发生,也可呈多发。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。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人。

大多数病例没有引人注意的症状,仅在因其他疾病做肠道X线检查、结肠镜检查或在尸解时偶然发现。部分病人可有便血、腹痛、腹泻等临床表现。息肉多为良性,经外科手术切除或内镜下高频电切后,预后良好,但应注意尚可复发。部分息肉可以恶变,应及早做内镜下息肉切除或局部肠段切除。常见的结肠息肉有增生性息肉、炎性息肉、幼年性息肉和腺瘤。亦见于家族性息肉病和Peutz-Jegher综合征。

2.增生性息肉:较为常见,发生原因不明,多出现在中年以后。表现为粘膜表面呈丘状或半圆形隆起,直径约0.5cm,常为多个。病理组织学呈粘膜肥厚性增生。不癌变,不需处理。

炎性息肉:又称假息肉。为大肠粘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粘膜下水肿,使正常粘膜逐渐隆起。常见于炎症性肠病、阿米巴痢疾、肠结核等肠道疾病。息肉形状常不规则,呈多发。临床上表现为便血或粘液稀便。治疗主要是控制原发病变,必要时做肠段切除。关于炎性息肉是否会发生癌变,目前尚难定论。但在临床上显示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大肠癌的发生率远超过正常人群。

3.幼年性息肉:主要发生在儿童,多数在10岁以下,成人少见。息肉主要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远端,一般为单发,若为多发,则不超过3~4个。直径多数不超过1cm。病理组织学为错构瘤。息肉可自行脱落。由于息肉质地较脆,富有血管,故排便带血或便后滴鲜血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。在治疗上可通过内镜电灼切除或待其自行脱落。幼年性息肉不会发生癌变。

4.腺瘤:腺瘤是结、直肠内最多见的良性肿瘤,来自肠上皮,可分为3种类型,即管状腺瘤、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管状混合腺瘤。其中以管状腺瘤最多见。腺瘤常称之为息肉状腺瘤或腺瘤性息肉。发病年龄以20岁以前者少见,以50岁以后者为多,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长。男女发病率差别不大。乙状结肠和直肠是腺瘤的好发部位,可为多发性。管状腺瘤表面可见线沟或呈分叶状,多为单发,但多发者亦不少见,大多有蒂。绒毛状腺瘤绝大多数为广基状或无明显蒂,瘤体蔓延面积较大,表面呈丝绒或粗绒毛状,很少为多发性。绒毛状管状混合腺瘤可有蒂或广基,表面有短而宽的乳头。结直肠腺瘤一般无临床症状,半数以上是在结肠镜或X线钡灌肠检查中被无意中发现的。大便带血是最常见的症状,长期慢性小量失血可导致贫血,偶有引起大量便血者。位于直肠的较大腺瘤可能引起肠套叠、肠梗阻。

腺瘤切除是治疗的根本措施,经结肠镜电灼切除结肠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。对腺瘤直径4cm,蒂宽或直径1.5cm的广基腺瘤,或已明确有癌变的腺瘤应以外科手术切除为宜。结、直肠腺瘤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在于癌变问题,目前基本认为腺瘤是大肠癌的重要癌前病变;直径1cm的腺瘤,发生癌变的可能性很小;癌变的可能性随着腺瘤的增大而增加;带蒂的腺瘤发生癌变后,很少侵入蒂部。绒毛状腺瘤发生癌变的可能性较大,管状腺瘤癌变的可能性与息肉的大小关系密切。

5.由上述可知,升结肠息肉癌变的几率并不大,但是却也存在癌变的几率性,所以想要更好地确保自身的健康不进一步形成癌变的危害性,那么就必须要通过及时对息肉的增生组织有效切除处理之后,才能够使患者自身的状态不会进一步恶化且形成癌变的症状。因为只要将息肉有效进行切除后,身体逐步恢复后则不会再存在任何的病变性。

展开阅读

猜你喜欢

健康头条

更多>

相关文章

更多>

为你推荐

更多>

小编解答

更多>

相关百科

更多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