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孩打人怎么教育

qing

很多家长在生活当中会发现,宝宝总是会出现攻击行为,攻击行为是很不好的一种行为,这会让孩子通过这种行为去表达方式,以至于让宝宝认为这种行为是表达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,作为家长需要及时去引导,并且告知孩子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,慢慢的能指导回来。

小孩打人怎么教育

其实,宝宝打人只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感情。这种行为叫作攻击性行为(或称侵犯性行为),往往是两岁左右的儿童,特别是男孩的常见行为,也可以说是这个年龄段儿童的特点,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。

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。比如婴儿生气、情绪发作时,会把东西往地上扔;想喝水了,妈妈晚来了几分钟,宝宝会一把推开水瓶……随着生理、心理的发展,如果加以正确引导,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成长过程中的力量,转化为忍耐、坚毅等积极的品质。

什么是攻击性行为?

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两类:敌意攻击和工具性攻击。敌意攻击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;工具性攻击是指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。例如,丹丹有意打另外一个宝宝,惹他哭,这属于“敌意攻击”;如果丹丹在争夺玩具的过程中打了他,则属于“工具性攻击”。

当出现争端或为达到某种目的向父母示威时,两三岁的宝宝通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。随着年龄增长,这种身体攻击越来越少,会逐渐改为戏弄、奚落、说坏话或叫绰号。3岁左右的宝宝还不能判断对方的意图,只是简单地将使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人和事当成对手。

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为什么爱打人?原因是多方面的:

一、成长发育的一些因素导致打人

1.宝宝自我意识开始萌发,事事都是“我”字当头。凡是不合我意的,我都不要,不干,于是动手“排除”我不要,我不喜欢的东西,这就是打。

2.与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。想要个东西人家不给,他又不会“要”,于是就打人。

3.语言表达能力差。自己的想法、要求说不清楚、别人没有照做,情绪不好,就打人。

4.喜欢看别的小朋友被人打以后哭的样子,缺少同情心。

5.看电影、电视上有大人打人的镜头,很好玩,于是就模仿。

6.寻求注意。在孩子做好事的时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注,而他有很希望被注意。得不到注意的时候,只好做一些比较强烈的“动作”:打,来引起注意。

二、身体、环境发生变化导致打人

1.一些生理因素导致烦躁,比如在饿了,累了,生病,出牙不舒服等情况下,打人就比较多。

2.生活变化大,不适应。比如,搬迁、换保姆、上幼儿园等。不知怎么回事,又不会表达,于是挥动手臂,无目的地乱打。

展开阅读

猜你喜欢

健康头条

更多>

相关文章

更多>

为你推荐

更多>

小编解答

更多>

相关百科

更多>